在杜甫、Bob Dylan的搖籃裡被孕育的,那充滿爆炸性的文字力量

在杜甫、Bob Dylan的搖籃裡被孕育的,那充滿爆炸性的文字力量

策展/葉雲平

主講/鍾永豐

撰文/程小珍

14483457_1306617439350399_1255738838_n

今日的講者、生祥樂隊的筆手鍾永豐,在策展人葉雲平眼中,是一個極為認真的人,關注的永遠是文字、土地及音樂,專注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這晚的閱樂書沙龍,眾人閱讀著他收藏的《杜詩詳註》,參照著他裡頭密密麻麻的加註文字,就可發現,他對杜甫的喜愛,也讓他願意將所有時間投注裡頭。在這5、6年間的日子裡,他將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時,開始研究個徹底的杜甫、Bob Dylan做個比較,沉浸在裡頭的同時,他也發現自己竟開始與他們對話;從他的分享,也讓在場的與會者驚訝於其中的相似程度竟如此高。

14527565_1306617176017092_106529170_n

▲本日推薦書籍,杜甫所著《杜詩詳註》。

從2011年開始,就在這段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對話中,他找出了與兩者對話的可能。觀察Bob Dylan的過程中,他發現Bob Dylan與傳統民謠切割的意圖早已有跡可循。以1962年的”Man of constant sorrow”為例,在他翻唱之前,是由白人歌手團體”The Stanley Brothers”所唱。Bob Dylan不想讓聽眾感到生疏,便從嗓音、編曲等方面,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與聽眾對話。總之,就是讓聽眾跟他的心距離更近。談及Bob Dylan所作的詞,尤其”With God on our side”,Bob Dylan從大航海時期描述起,寫出對於上帝信仰的批判,整首歌曲既謠又諺,充滿詩人文采,又能讓人完全感受歌詞的意境,文字上,要看起來十分有經驗又純熟,實屬難得。他作為一位歌手,並沒有要聽者附和、理解他的意思,Bob Dylan用了表現主義來讓觀眾決定自己的意見,絕非要試圖說動任何人,因他知道,每個人因著出生、成長環境有著不同的看法。而這樣沉浸在自我世界的表演,卻在無形之中,讓人感受到更大的魅力。僅僅是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他讓眾人看見社會的現況、當人遇見事情時的掙扎,確實在當時掀起不小的波瀾。在場的與會者透過音樂、透過歌詞,彷彿被拉到另一個時空,正聽著Bob Dylan說一段,任何人都是主角的故事。

14527608_1306617319350411_1501302677_n

▲策展人葉雲平仔細閱讀被鍾永豐所注釋,密密麻麻的《杜詩詳註》。

至於說到杜甫,鍾永豐則強烈建議大家該選擇最難的版本閱讀,因為它最貼近詩人本身的詮釋且有著最詳細的註解,也才能夠和文字產生最深的對話。西元770年離世的杜甫,是在當時少數被眾人愛戴、追捧的詩人,在反戰文學上,有相當的鑽研。從作品《兵車行》的文字中,感受到在現場的每一分緊繃,因著戰爭而造成社會的蕭瑟。從詩末的「君不聞?」(你不知嗎?)了解到杜甫想貼近讀者的那份心意:他不只是想寫詩,而是想要與讀者有個特別的互動。而他受歡迎的程度,從在他過世三年內,作品全集馬上被收集出版,可知一二。之後的再版,還另加上了唐、宋代詩人對杜甫作品的新詮釋。感謝有那些追隨者的收集,從他的作品裡,也能輕易發現,杜甫對於李白的愛慕,讓人能稍掀開李白神祕的面紗,有了多些了解。

14483457_1306617439350399_1255738838_n

▲主講人鍾永豐(左)朗誦詩詞,右為策展人葉雲平。

杜甫跟Bob Dylan最大的相似之處,就在於他們會將對於社會的關懷,寫進自己的作品裡面,也會企圖用各種可能,(文字之外,Bob Dylan還多了音樂上的優勢)來拉近與第三者的距離。鍾永豐說,這是一堂無法在短短時間裡,就說完的一場分享,但透過這樣的開始,也許你我就會開始對這二位,有更深想認識的想望。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