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關於現實中的一把青

【轉載】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關於現實中的一把青
現實中11大隊使用的P-47驅逐機。攝於遷台以後,飛行員已穿著充氣救生衣 (Corbis)
本文轉載自關鍵評碖網
現實中的11大隊
劇中的11大隊在抗戰勝利後駐防南京、駕駛P-51戰鬥機。在現實中第11大隊的確存在,是抗戰勝利時空軍的4個驅逐機大隊之一,不過也是4個大隊中唯一沒有操作P-51的,內戰期間從西安、河南等華北地區轉戰到重慶、成都,沒去過東北也沒進駐過南京,不過曾經發生領隊失誤造成集體迷航的案例,導致大量P-47戰機因油盡而迫降、失事。
11大隊成立於民國29年,當初是空軍仿效日歐制度培訓軍士飛行員而成立的大隊,據說”十一”的番號就是拆開來的”士”字,不過這項計畫並不成功,軍士飛行員後來還是以軍官任用。11大隊過去在空軍換裝飛機的順位都屬於後段班,當抗戰勝利其他大隊補滿P-51時,只有這個大隊接收P-47,雖然高空性能不輸前者,不過肥胖大頭的外型不如造型流線的P-51「賣相佳」,在國軍的盛名也不如P-51。11大隊最初撤退到屏東,後來北遷新竹,雖然已經在2004年裁撤,不過當年11大隊所屬的幾個中隊如今仍然隸屬499聯隊(改編為作戰隊)。
( 2016.2.20補充:11大隊在35年初的確曾經短暫進駐南京大教場機場,目的是換裝從美軍剩餘物資中接收的P-47驅逐機。41中隊最早完訓返回西安駐地,不過接續完訓的42中隊卻在返防途中發生迷航與大批失事的事件。)
在四川成立的空軍軍士學校,培養軍士(今稱士官)飛行員,畢業後分發11大隊,不過這項計畫並未成功,空軍還是循美制由軍官擔任飛行員。
至於劇中和11大隊互為瑜亮的9大隊,歷史上也曾經存在,25年底成立,是空軍有史以來唯一一支對地攻擊機大隊,不過隔年參與淞滬會戰之後就因損傷過重被撤銷了,存在時間很短。而原著中的13大隊,在空軍歷史中從沒出現過。
11大隊不曾駐防南京、沒有用過P-51的史實,在”一”劇上檔後,已經被網友提出,劇組也很清楚這件事。其實,我覺得若從文學和戲劇的角度,部隊番號其實不一定那麼重要,原著的主題是從女性的角度描寫空軍遺眷的故事,究竟是哪個部隊、駐防在哪,其實並非關鍵。不過,當短篇小說成為具象的戲劇,並且大幅加入軍人之間袍澤、師生、戰友之情的劇情線,並且當觀眾會問「真的是這樣嗎?」,情況就不一樣了。
相較於番號,我覺得更要緊的是當時飛行部隊「大隊-中隊-分隊」的編制,1個大隊3-4中隊,每個中隊約3-4分隊,驅逐機出任務的基本編組為「長機-僚機」2架1組,再擴充到4機、8機。大隊主官就是「大隊長」,中隊主官為「中隊長」或稱「隊長」。
為什麼「中隊長」會稱「隊長」?因為在「大隊」階層出現前,空軍的基本編組就是「隊」,當「隊」增加到一定數量,空軍從25年起陸續將2-3個隊編組為「大隊」。不過,一直到抗戰開打後的27年才將「隊」改稱為「中隊」,雖然如此,空軍軍人口語上仍習稱為「隊」,一隊之長就繼續稱「隊長」。所以,大隊長就叫大隊長、隊長就叫隊長;如果把大隊長叫成隊長,你會因為把他叫小了而被K,把隊長叫成大隊長,你會害隊長被大隊長K….
“一”劇中出現在俱樂部中的老照片,其實是遷台駐桃園後的5大隊26中隊,機翼兩側的隊員穿著新舊不同款飛行衣
另外,「士官」一詞是遷台後才使用的軍語,大陸時代稱為軍士,因此在南京不可能對著老鞏喊「士官長」,而應稱軍士長(雖然這樣喊很不親切)。同樣,”菜鳥”也是在台灣施行徵兵制後衍生的台式軍中用語,在大陸時代,不會叫初級官兵”菜鳥”。
39年版「空軍服制條例」士兵階級圖說,當時還稱「軍士長」,後來才稱呼士官長
飛行裝具
回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作為戰勝國、又是全盤接受美式武器裝備的空軍,加上官校12到24期畢業生從美國帶回料好質精的軍服,空軍自然從頭到腳以美為尊,從戰敗國日本接來的器材裝備,往往要到內戰後期及撤台物資匱乏時才看得上眼。不過, “一”劇中飛行員的裝束,卻帶有些日式風格。
飛行帽、風鏡
當時飛行員出任務,除了一般印象中的飛行帽之外,有時還會戴著船型帽、棒球帽式工作帽甚至大盤帽上場。若是戴飛行帽則有冬夏季之分,戰後常見美式飛行帽的如夏季的卡其布AN-H-15、冬季皮製A-11,最大特徵為左右耳有橡膠墊圈可塞入通訊耳機,左右頰有釘扣可固定氧氣面罩、左右後方則有皮帶可固定風鏡。 劇中的道具幾個特點如外翻的帽沿、冬季版外翻的兔毛內裡,其實更接近日式飛行帽的特徵;戴了飛行帽再加戴鐵架耳機的例子並非沒有,但很少見。
飛行衣、夾克、飛行靴
準備出動的國軍飛行員,有人戴飛行帽、有人戴工作帽夾耳機,揹座式傘,穿連身飛行衣不紮褲管 (兵器戰術圖解)
“一”劇中飛行員統一穿著K-1連身飛行衣,上身穿布質、毛領的B-15飛行夾克,算是頗有水準的復刻品。K-1飛行衣為尖領、左右胸前斜口袋,是日後噴射機時代飛行衣的雛形。不過雖然K-1在二戰後期就已問世,但從二戰到國共內戰時期的歷史照片中鮮少出現在中國,而是遷台初期才開始出現。
內戰時期,較常見的A-4、AN-6550、AN-S-31等飛行衣,如AN-6550/AN-S-31是二戰時期美國海陸軍通用,腰部繫有布腰帶、左右小腿2有蓋口袋,胸前則有單口袋和雙口袋等不同版本。不過無論是AN-6550、AN-S-31或K-1,依當時飛行員的習慣,只有穿著厚重的毛皮防寒靴才會把褲管塞到靴子裡,一般穿軍靴或短筒皮鞋時,不會像陸軍那樣紮褲管。
傘具
應該很多年輕觀眾好奇飛行員屁股後面掛著的小包是甚麼?其實那應該是降落傘+求生工具。二戰時的降落傘可分為背式傘、胸式傘和座式傘,前兩者比較多轟炸機乘員使用,驅逐機飛行員則主要使用座式傘,座式傘的傘包外型方正扁平,飛行時充當座墊,靠著兩條傘帶連結飛行員身上的套帶與背墊,通常在傘內側還會多墊一層有充作座墊的求生工具包,內含醫藥包、口糧和救生艇。
傘包、套帶和求生包平時結合成一組完整的傘具,飛行員在起飛前穿戴登機,不會有人下了飛機還能”只”穿著套帶跑來跑去。
任務提示的國軍飛行員,右一可見座式傘的傘包+座墊+背墊 (LIFE)
座式傘的傘包方正扁平,平時作為座墊,靠著兩條傘帶聯節套帶。透過傘包左邊的鋼繩控制開傘
剛下飛機(或上場前)的國軍飛行員,戴著工作帽+耳機,從座墊傘包扛著降落傘 (LIFE)
軍常服、軍便服
兩張結婚照,同為中山裝式軍常服,左邊為抗戰後期,配戴階級袖章、繫斜肩的武裝帶。右為35年後內戰時期,階級改為肩章。
“一”劇中令人眼睛一亮的就是花了不少心思考據的軍常/便服。
中山裝式的軍常服,主要在正式場合穿著,從大陸延續到遷台初期(到民國45年改採美式西裝式剪裁),抗戰時代採用軍階袖章,粗細槓軍階及代表空軍的”老鷹騎飛機”章別在左右袖口,領章則是代表飛行或機械專長的兵科章。
民國35年之後軍官常服仿美制加上肩帶,軍階、老鷹飛機也改為肩章。另一套打領帶的艾森豪短夾克則是秋冬季軍便服,屬於一般日常辦公時穿著。
遷台後,39年版「空軍服制條例」正式規定夏季軍常/便服使用黃卡其布、冬季軍服則採用深草黃毛料。與大陸時代不同的是,來台後軍常服、軍便服肩章的”老鷹騎飛機”章被簡化為老鷹章,42年起,襯衫式軍便服更取消了肩章,改為右領軍階槓、左領兵科章。
大陸時期穿著軍便服的少尉飛行軍官,肩上配”老鷹騎飛機”肩飾,領帶隨美軍作法從領口塞入襯衫中
遷台後的中校飛行軍官,雖仍穿著中山裝式軍常服配階級肩章,不過已改為飛鷹肩飾
另外,為了因應台灣炎熱的氣候,還出現了短袖襯衫式軍便服,不過穿短袖襯衫時不打領帶,穿長袖襯衫打領帶時,還是隨二戰時美軍的規定,將領帶從前襟塞進襯衫裡。
從戰後到遷台初期,不管軍常服或軍便服,一般情況都戴與軍服同色同質料的軍帽(船型帽或大盤帽) 。45年改為美制西裝式軍常服後,不分季節都統一改為藍色軍帽、領帶、腰帶。
還有一點,”一”劇出現的船型帽帽頂太圓,其實比較接陸戰隊樣式。
工作服
當年地勤機械工作服其實很多樣,但並不包含從頭到腳連鞋都是卡其色系的翻領、下擺外露工作服。正式的工作服為陸航隊與裝甲部隊通用的連身式技工服,但多數地勤人員往往各憑本事弄到各種美式軍服、夾克或陸軍式棉外套、大衣。軍帽也由大盤帽、船型帽、棒球帽甚至毛線帽五花八門。
如果看過電影「怒火特攻隊」(FURY),應該會對片中美軍戰車組員多樣的服裝、個裝留下深刻印象,在戰亂中的配備往往呈現這種各憑本事的現象,也難以要求部隊要整齊畫一。(當然,這應該會是道具人員的噩夢….)
美式連身技工服及工作夾克,不過內戰時的國軍機務士往往穿著五花八門各式軍服 (Verlinden)
遷台初期LIFE雜誌拍攝的嘉義基地,圖中地勤人員戴大盤帽、船型帽、工作帽,穿皮夾克、短大衣及工作夾克,呈現戰亂時期物資匱乏的多樣風貌 (LIFE)
(LIFE)
(LIFE)
其實地勤工作服失真的問題,”一”劇劇組不是唯一,去年紀念抗戰活動期間,空軍有次曾經安排地勤機械老前輩重新穿上當年的軍服接受總統頒贈抗戰勝利紀念章,但問題來了,上上下下沒有人知道當年地勤的工作服/野戰服到底是什麼樣子??這也凸顯出幾乎所有空軍故事的主角都是飛行員,地勤人員連留下的形象、影像都實在太少。
——————————
一把青是公視力推的年度大戲,播出後的畫面、場景和對白的確展現一定的優質水準,戲中主要角色們的選角、扮相到表演也都是一時之選。雖然服裝、道具不免出現許多很可惜的錯誤,不過從1:1大小的P-51戰機模型及棚廠場景,冬夏季、前後期有別的全套軍服,到飛行員配備有表尺的Browning hi-power 手槍,而非道具間隨手可得的四五手槍,其實都呈現劇組的用心,還是值得肯定。
  • 2016.4.10 補充
“一把青”最後,小顧加入了一個飛運輸機、有美國人但「不能說」的單位,對空軍歷史稍有認識的觀眾大概很快會猜到「黑蝙蝠中隊」,最後一集機組員還出現不同於其他單位的深藍色飛行衣、夾克。 在黑蝙蝠隊員的黑白照片中,有許多的確是穿著深色系的飛行裝,在新竹黑蝙蝠中隊展示館中也展出1套藍色的L-1A連身飛行衣。劇組在服裝顧問的建議下,也採用了L-1A。
穿著深藍色飛行衣和同色飛行夾克的西方公司B-26機組員,除了毛料的L-1A飛行衣之外,同時期還有尼龍質的K-2A深藍飛行衣。
新竹黑蝙蝠中隊文物館展出的L-1A飛行衣。
不過不管是西方公司或黑蝙蝠,穿著深藍色的裝束出任務,和特種任務其實沒有絕對關係。1947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為美國空軍時,仍舊沿用陸軍時期的軍服,一直到1949年才參考英國皇家空軍的設計採用了藍色系軍服乃至於飛行衣、夾克、抗G衣等裝備。不過這些深藍色的飛行裝具在緊接而來的韓戰中被證明不符合戰場上的掩蔽需求,又再改為灰綠色系。剩下的藍色系飛行裝具很大部分就交給了中華民國這些接收美援的國家,例如藍色、尼龍、有毛領的B-15C飛行夾克就大量提供給國軍,也成為許多眷村小孩對父執輩的印象。
藍色、尼龍質料有毛領的B-15C飛行夾克,曾經大量軍援中華民國空軍,不但是許多眷村子弟對父執輩的印象,也成為空軍飛行員的形象符號之一,一直到民國70年代,聯勤產製的公發飛行夾克不但仍延續藍色用色,還沿用”B-15″的型號。一直到今天,坊間販售的飛行夾克都還不脫這基本樣式。(兵器戰術圖解)
—————————-
“一把青”在我的臉友中可說評價兩極,正面甚至愛得不得了的除了文學迷、航迷之外,幾乎都是眷村下一代和飛行員;罵翻了的則往往是歷史控之類的朋友。
的確,站在歷史的角度,”一把青”的劇情出現一大堆關公打岳飛的狀況,也許換個角度想:「戲劇,說穿了就是劇作者對於某段歷史、某個情境的想像」,也會依自己的主觀去強調某部分情節,觀眾喜不喜歡,也各依所好去取捨吧。至少,這齣戲把戰後南京的歌舞昇平生活;或者當年在南京、北平那些大城市中,小飛官對女大學生死纏爛打的想像具象化;而三句話就要令人想一下的對白,單純就看戲而言,也算是種享受。 然而,我曾說過,當有人把劇情當真時,情況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上海發現進駐米格機其實是39年的事,距離國府大軍撤退台灣僅相隔1年左右,怎麼墨婷已經讀高中了咧!? 看到這裡,你就可以知道,對某些部分單純看戲就好…不然,還是去估狗一下真的歷史吧… (我說真的!因為真的差很多!!)
我記得導演曹瑞原回應歷史問題時強調”一”劇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全劇所有的宣傳包裝也始終完全訴求文青路線,其實已經可以了解劇組對於處理歷史觀點的態度。我們可以說,全劇在打造場景(如老機場)、道具(如1:1飛機模型)、造型(如軍服)是下了一番功夫,但距離嚴謹的史實還有一段距離,而那也不是劇組的目標。
不過,我比較不能接受的一點,劇組一方面辦活動要觀眾提供老照片,另一方面戲裡又一再要主人翁們燒照片…照片都燒光了,哪來的老照片讓你們宣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