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隨地擺? 在「明目書社」為聖賢書折腰

新書隨地擺? 在「明目書社」為聖賢書折腰


▲新書用紙箱裝?明目書社特別的擺放方式成為一種特色,這些紙箱也成為客人進店的注目焦點!

↑ 按讚加入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粉絲團吧

2012年起,夢田文創拜訪台灣巷弄裡許多特別的獨立書店,透過書本、書店與書店老闆的故事,我們閱讀到人與書之間的溫度與情感。2013年,夢田決定製作電視節目《書店裡的影像詩》,以影像介紹台灣40家書店,呈現每間獨特的書店風格、老闆的生活哲學與在書店發生的小故事,希望帶領觀眾認識「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找回閱讀的溫度

文/羅欣亞

「明目書社」,簡體書專賣的書店代表之一。寫文章前做了一些功課,據說早期簡體書量少而珍貴,老闆便把後台新書的拆箱、上架動作搬到前台,讓一切流程成為表演,而躁動的買書者也順勢參與這場「開箱」的演出。

*
▲將書放在地上或許也是老闆的「惡搞趣味」,吸引客人的好奇心,勾起想要翻箱倒櫃的求知慾!

網路上描述的極富趣味,但電話約訪前,老闆娘卻說:「不要說什麼採訪啦,就是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明目這邊不會介入觀看的活動,單純維持一個被觀察的立場。」第一次,書店經營者不急著闡述、說明自身理念,而希望外來者用自己的方式體會,於是,帶著極大好奇,我前往參與書店每周固定的「煮茶論劍」。

*
▲固定每周四下午,明目書社都會在小庭院「以茶會友」,不妨保持輕鬆的姿態上門喝杯茶。

星期四下午,溫州街巷子,「明目書社」小院裡幾張簡陋桌椅,老闆賴顯邦忙著煮水、斟茶給上門閒談的朋友,他隨興抽著菸斗說:「這裡的朋友多由客人開始建立交情,對我來說,書店是和群體產生交集的一種方式。」

「對你來說,書店的意義是什麼?」制式化地打開腦袋中的題庫,我丟出第一題。老闆輕鬆接招,「那你就要先定義書店是什麼,賣雜誌的是書店,賣文具的也可以是書店,賣色情書刊的當然也是書店囉。你指哪一種書店?」沒想過會是這種回應,我當場被深具哲學底子的老闆給擊倒。

*
▲明目書社沒有華麗的裝潢,可是這一小間店卻靠著獨特內涵,成為早期知識青年爭相拜訪的知識寶庫。

「我不認為獨立書店有被保護的必要。獨立是什麼?不也是大眾定義的嗎,當不再被大眾需要,自然就會倒閉呀!」賴顯邦認為書店的存在以及一切相關活動都是基於經營者的價值,這種價值無法複製或傳承,所以當經營者不再繼續,書店的意義理所當然就消失了。

台北、台中、台南各有分店的明目書社由路邊攤起家,老闆笑說:「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為了讓下雨天也能做生意,就開店了。」當年簡體書零星的環境下,賴顯邦從大陸帶回的學術書籍顯得相當珍貴,每周的新書開箱,總吸引許多學者、教授爭相前來挖寶。

*
▲牆壁上貼滿富哲理的詩詞文字,時間的痕跡刻在紙上,暗示了書店的歲月流動。

有意思的是,新書上架的方式相當特別,老闆總是把開箱後的書原封不動擺地上,讓所有顧客都彎腰低頭挑完一輪後,再把其餘書本上架。問及原因?老闆玩笑道:「聖賢書當然要拜讀……其實是大家先挑完自己想要的,我再上架會輕鬆許多啦!」然而政經環境開放後,賴顯邦直言:「早期資源少,需要的簡體書,客人就會搶先買,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
▲因老闆求學時的經驗,店內擺有一些梵文書籍,提供給需要的讀者。

明目的書種多為人文、歷史、哲學、社會,也擺有梵文書籍,「書不是消費品、沒有替代性,它是思想的載具,會帶你走到想去的地方。」此外,老闆也發行雜誌──「門外」,我問:「內容關於什麼?」他笑言:「隨便亂寫一通囉。」老闆說,取名「門外」是因為學術大門外,還是有很多知識不斷發聲。而我認為,明目多為學術性質書籍,卻辦了一個門外雜誌,實在充滿惡搞趣味。

整個聊天過程,席間友人有些隨意揀拾書籍翻閱;有些議論相悖的觀點;而有的只是一派輕鬆抽著菸斗上的午後。賴顯邦起身重沏一壺新水,小扇揮舞爐火,「書店的未來我懶得想,沒辦法生活那天再說吧。」言談至此,時光還長,生活依舊,而茶正燙,還有時間慢慢品嘗呢。

*
▲老闆看似隨興,骨子裡卻思慮清晰。這一下午的煮茶論劍,我從老闆、席間友人身上得到許多想法激盪!


#明目書社 #簡體字 #賴顯邦 #門外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