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一本書花14年 三民書局看嬰兒成長伴女孩上學

編一本書花14年 三民書局看嬰兒成長伴女孩上學


▲走過一甲子的三民書局,在台北市重慶南路、復興北路及國家圖書館皆有門市,圖為復北門市招牌(轉引自三民書局臉書)。



小時候買的第一本書是在書店選看半天才下手;看著店員慎重地包裝、封口……「第一次」買書的期待、興奮依稀如昨!近期夢田文創籌拍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和《書店.影像本事》紀錄,藉此重溫對書店最初也最濃的愛,「Fanily分享你」同時為讀者蒐羅台灣與世界各地關於書店與人的奇聞軼事,讓買書、看書、逛書店變得更有趣。

文/賴彥如

在許多老台北人的記憶裡,重慶南路是一條開了100多間書店的「書街」,也曾經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書店重鎮。那時,不管是學生開學要買參考書,還是文青情侶要約會,都一定要到重慶南路。甚至,許多中南部人會把逛重慶南路書店,當作上台北的重要觀光行程。

不過,因為閱讀型態改變,重慶南路當年全盛時期的書店,至少有八成已經倒閉。剩下的幾家書店,不是轉賣公職考試專用書,就是賣起咖啡、麵包。真正經營「書店」的,可說是寥寥無幾。歷史悠久,尚可窺見當年重慶南路風華的,約莫也只剩下「三民書局」、「世界書局」幾家了吧。

今年剛好歡度60歲生日的三民書局,在很多人的心中,大概都是跟教科書直接劃上等號吧。再說的具象一些,想到三民書局,腦袋裡就會自動浮出大學時代,被教授強迫購買的那幾本黃皮白底教科書(是的,唸傳播的我,腦袋裡就是浮現下面這一本書)
*
▲黃白封面的教科書,是許多人對三民書局的第一印象。

三民書局這一系列大專用書,囊括各學系科目,可以說是數十年來莘莘學子求學時的最佳良伴(還是惡夢)?據說,當年劉振強董事長積極促成這系列專業教科書出版,曾經連夜搭七、八個小時的夜車,凌晨五、六點就抵達台南,只為了等在教授家門前,拜託教授出書,用心程度可見一般。
*

▲一手創辦三民書局的劉振強董事長,已屆80高齡(轉引自三民書局臉書)。

當然囉,已經六十歲的三民書局不是只有出版教科書,還出版許多經典的文史哲叢書,例如總共225冊、包括《老子》、《莊子》、《三國志》皆在列的「古籍今註新譯叢書」,以及無數兒童文學叢書等。
*
▲古籍今註新譯叢書收錄許多中國文學經典。

不過,三民書局或劉振強董事長真正讓人佩服的,倒不是出版了多少書,或者是書局經營的多麼有聲有色。在這些有目共睹的成就背後,真正撐起書局的,其實是不計一切代價,只為完成文化理想的態度及堅持。

在書局六十周年歡慶會上,曾參與三民「大辭典」編纂的師大國文系退休教授邱燮友說,這部耗資超過1億台幣、首次由台灣民間自編的三大冊中文字典,參與的專家學者至少百位。當年辭典開始編時,一位編者的女兒恰巧出生,等到辭典編好出版,他女兒都長大成為14歲的青少年了。
*
▲「大辭典」共有三大冊,圖為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臺灣第一套民間自編工具大辭典書展」照片

為一本字典耗費14年的時間,只要是追求收益和效率的企業,大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一心只想著「海可枯、石可爛,漢文字要永久留存」的劉振強,咬著牙還是硬撐下去。「大辭典編完時,三民的錢真的都沒了」劉振強說。
*

▲除了大辭典之外,三民書局亦出版各式各樣外文或專業辭典。

誇張的是,像這樣毫無利潤的苦工,劉振強還不只做過一樁。當年編「大辭典」時,台灣主要還是以鉛字排版,所用字體都是從日本引進,使用日本人的漢字,因此常會有字體不夠標準或找不到字使用等問題。

劉振強於是一心想創造屬於台灣「自己的漢字」。在沒有政府或任何資金協助下,他就著手請人寫字、刻模鑄字,開啟長達二十多年,至今連電腦字都已將近完成的「造字工程」。期間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早已不可計數。

*
▲為了出版《大辭典》,三民書局自行刻製鉛字銅模。

編辭典、造字,在手持數位裝置的年輕人看來,或許都是些過時又無聊的舉動。但恰恰是這些看似單調、少有人願意做的文字基本功,反映出劉振強對知識的愛護,以及超凡的毅力。畢竟,文字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基本媒介之一,失去文字,許多情感將難以描繪,知識更難以積累。能如此用心對待文字的人,是真正明白知識的難得和可貴。

#三民書局 #劉振強 #大辭典 #造字工程 #重慶南路 #書街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