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4:星際重生 》的外星科幻夢

《 ID4:星際重生 》的外星科幻夢

  

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近期上映的ID4又將帶來一股科幻熱,但可惜的是評價不高,少了當初的一些緊張與刺激。當然,看這類型電影都會有些預知答案的盲點,因為前面在怎麼打,怎麼亂,最後終究地球人會贏的。 

1996 年上映的 Id4 星際終結者推出續集ID4星際重生】,幾乎所有的原班人馬都將回歸,除了一個主要角色,當年由威爾史密斯扮演的海軍陸戰隊飛官上尉史蒂文希勒因為僑不攏的關係,應該是不會在本集一起回歸了,那到底他在故事裡去哪了呢?這次 ID4星際重生 的前導網站 『1996 之役』官網,在下方的時間軸拉到 2007 年,你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外星科技故障,造成希勒中校喪生』,報導的細節寫著『在試駕地球太空防衛計劃 (ESD, Earth Space Defense) 的第一台外星混種戰機時,一個未知的錯誤造成了希勒中校喪生,希勒中校在1996年無私的勇闖外星母艦,進而直接擊敗敵人,讓他成為全球深愛的英雄人物』,而原本研發出電腦病毒,進而擊潰外星人的科學家大衛·利文森,則成了 ESD總監,他在 2011 年的 TEDx 裡提到,『有些大規模流行的消費產品,都是受到外星科技的啟發,包含了觸控螢幕智慧型手機、無葉片風扇、無人機以及機場安全掃描等。』

 其實猶如高科技產品發表會的科幻電影自電影發明不久後的默片時代就存在了。1902年,喬治·梅里耶拍攝了《月球旅行記》。這部改編於儒勒·凡爾納同名小說的電影以巧妙的攝影效果折服了當時的觀眾。另一個早期科幻電影的例子是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從1930年代到1950年代,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而在1968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里程碑作品《2001年太空漫遊》之後,科幻電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開始成為更為嚴肅的電影類型。1970年代末期,隨著電影《星際大戰》系列的第一部(加上前傳後的第四部)的上映並獲得成功,使用了大量特技效果的大製作的科幻電影逐漸流行起來,為日後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大片潮流奠定了基礎。 

但這基礎之前,成果的展現總是讓人驚喜,尤其打造科幻道具或場景。近期若去看ID4的朋友,或許會發現片中出現在第51區的外星戰鬥機,是 1:1 打造的真實模型,寬達 20 公尺。「大」不單只是外星人的專利,羅蘭艾默瑞奇在場景和道具上都追求極致;連恩在片中必須駕著一輛太空拖船來往地球和月球之間,這架拖船的重量就重達36公噸!最後地球人的保衛大戰,劇組選定猶他州的一片鹽灘來拍攝,這片鹽灘是美國最大的鹽灘,面積廣大無邊,而且一片白茫茫連方向都難以辨別,唯有這麼大一片地,才能展現空戰的規模,及戰爭的格局。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的想像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奇幻電影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異形》系列。

 而電影拍續集一向是資本密集的電影工業「賭一把」的手段,尤其是在當第一集已成為經典的情況下,續集是否能再創高峰,此屢屢成為製片者、編劇及導演的高難度挑戰。除了這次的ID4(票房已開紅盤),成功透過續集而再創好評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玩命關頭 》系列、《 蝙蝠俠 》系列,以及《 教父 》;當然也有一些三部曲的電影是透過第三集來襯托出第二集的經典,不過大底上,在許多三部曲的電影當中,第二集總是最令人回味的。至於《 ID4 》最後是否會發展成三部曲,由於第一集實在太經典,再加上大家對於續集的期待非常深,導致各方對於《 ID4:星際重生 》的評價褒貶不一,至於到底好不好看,就讓觀眾去評斷。

 

相關文章

目前尚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