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愛無能的時代 《踏血尋梅》孤獨論

一種愛無能的時代  《踏血尋梅》孤獨論

2008427日的香港,17歲女死者王嘉梅被殺害後遭殘忍肢解,並且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檔出售,事件在香港社會引起了極大轟動。 

在這世界一切都還沒有崩壞前,愛已早先一步了。

前晚看了《踏血尋梅》,不談論演技、不談論演員,而談論起人性,如果你認為可以在這部片的最後看見爆點,你就錯了,身兼編劇、導演、剪接的翁子光,並沒有刻意將事件完整重現,反而著重從中可以怎樣反映人性,尤其是被冷落,刻意疏離常人、社會的一面。這部片最高深的,就是憶起我們可能都有王嘉梅的內心、影子和自己都沒發覺的欲望,從自己的視角中看見讓人唏噓的真相!


影片用了四個章節來描繪,分別:「尋梅」、「孤獨的人」、「踏血」、「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如果這部片類型歸類為推理電影,我們應該『以理動人』,就推理小説(電影)的三大要素:罪犯,犯罪手法,犯罪動機來説,我們看推理電影享受推理的過程,更加享受最後關頭兇手和犯罪手法浮出水面的瞬間。 可是事實上當你看完後才意識到,原來真相遠比想像複雜,你會為人性唏噓不已,甚至墮淚。

這故事只或許是一個引子,帶來深深的遺憾,這世界太多這樣的故事,只是我們選擇不看,也不願了解,電影是一種娛樂,結束之後的深遠影響我們是否能選擇去了解呢?科技把人拉遠又拉近,但人心始終是孤獨的,孤獨的只好去媚俗自己,只好去無能的對愛告白,說著我放棄了。在一切包括環境生活都漸漸崩壞的關係中,愛早已先預告了,它比誰都快離去。

故事背景是缺乏父愛的少女疑沉迷網上交友,再淪為援交女,如果被心理學家解釋這來自破碎家庭的人,誤入歧途的風險相對較高,他們由於與父母欠缺溝通,自幼得不到關懷,於是便轉移結交其他社群,希望從中找到愛護自己的人,部分人甚至會與年紀較大的對象交往或發生關係,以為這樣會較有安全感和備受呵護。這答案能有概括來說是正確的,但人的關係,在認知的背景下,其實也已經變質,我們的生活有多少在青少時代就已經變質,宣告青春不治。


當時這起碎屍案的消息在香港引起「食人」恐慌,附近酒樓、茶餐廳及很多家庭主婦都擔心誤烹人骨。有犯罪學家指兇手的冷靜程度如1980年代的「雨夜屠夫」林過雲。但在每個人推理的過程中,誰能解救可能引發第二起、第三起….的碎屍案,電影劇情側面描述了援交少女接生意時不幸被兇徒殺死肢解,反映現實中發生的類似案件及援交少女所面對的危險。網上交朋結友,因為網友往往會在失意時哄自己開心,不過這種關係未必長久,於是需要不斷認識陌生人,從而填補心靈空虛。至於少女為何甘願出賣肉體?是證明自己有獨立能力,還是內心無法尋求釋放而甘願放棄,身體不再矜貴。那些深淵,在我們世界裡,需要什麼方法才能結束,已經是無能為力的消極判決。

關於殺手嫌犯,故事成長背景說不定是美化,說不定是真實解讀,因為殺人的理性太過逼真,冷血的程度沒了人性,如果說這是幼時帶來的創傷,如劇所述「討厭人」,那麼定有幼時伴隨而來的霸凌或人際傷害。從真實人物和電影角色設定兇手肥胖貌醜(這就是一種普世對人性的攻擊),可能已把難得溫柔對待的援交少女當成女友看待,此種虐殺在電影中為了反映少女的孤寂而成為協助自殺,但郭富城演出的刑警,最後去探監與嫌犯的對話,預告了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可能不得而知,或許可能因為自己一路的自卑在以為獲得解救的狀況下,被王嘉梅  拉起又瓦解了,導致過分投入,卻被對方的說話刺中其外貌的弱點,在極度衝動下發怒殺人,但他無法坦誠,因為坦承了就是正擊自己的難堪,與終究的孤獨。

王嘉梅可以證明死亡,也可以永遠不明不白地人間蒸發。死亡無法讓孤獨感離去,不明不白也無法淡然孤獨。那些存在的,正常活著的人們都無法解析。但保持著對愛往上累積,我們不至於走向極端的步伐,就算處於愛無能的時代,我們書寫憑弔自己的孤獨論,處於在如前所述的消極中,也應能從無解的答案裡也能找尋有解的方式。

作者:寂寞法則(愛看藝術電影,愛流行世界裡所認為的冷門紀錄片,當然熱門片也不會放過,但往往發現,討論越多的故事,隱藏更多看不見的寂寞。)

#踏血尋梅 #郭富城 #金馬獎 #金馬52 #王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