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動手書寫吧!讓設計真正融入生活,可不能紙上談兵!閱樂書店X吳東龍

【活動側記】動手書寫吧!讓設計真正融入生活,可不能紙上談兵!閱樂書店X吳東龍
策展/方序中
主講/吳東龍
撰稿/程小珍
吳東龍,這三個字,不說可能你不太知道,這名字有多響亮,因為在眾人的印象裡,他總是在背後專注設計;但當我們提到「那位『設計東京』的設計師」,我想,讀者多少都知曉一二。今晚的閱樂,瀰漫著一股喜氣,也許是甫得知入圍金曲的方序中看起來喜上眉梢,又或者是提到設計跟閱讀的吳東龍分享得眉飛色舞;總之,今天的閱樂,好開心。
▲吳東龍設計師於閱樂書店門口

本週設計與閱讀書沙龍,吳東龍由自己的設計概念做為開場。跟其他只做封面設計或是概念設計的創作者不同的是,他事事親力親為;或許對他來說,這就是一種獨特的堅持。「書裡從東京各區域還有電車圖,都由我自己設計,雖然很累,但這就像是種創作者的責任,設計的當中,我彷彿又重遊東京。」他又說,「書寫是件很有趣的事,從出版中,可以重新回憶那些曾經讓我興奮的每一個角落,重拾、挖掘那些曾經讓我更美好的東京。書寫多好!既能自己決定想放進去的內容,更可以將自己的概念傳達給讀者。」從出版以後,他也發現,設計物件已經不再是他的渴望,現在的野心更大了,他要的,是設計一種生活態度跟方式,讓受眾可以被訓練、培養。


▲從吳東龍的舉手投足之間可以感受到他對設計跟閱讀的熱情

「我不想創造一本guide book」,他說,「不想只是把人帶到了那裏,走走看看,卻沒有留下一點東西,而是讓它能被帶回去,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學、設計等能影響人的元素。」難過的是,在台灣,設計出版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創作者的想法、美好的體悟,往往因為受眾不瞭解或是沒有同樣得共鳴,最後沒辦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範圍沒法擴大,就只能漸漸消失,成了另一個可惜的事,因為堅持的人聲音往往就被某些主流淹沒,只能盡全力地再喊大聲一點,希望能找到他們的伯樂。

而東京太過有趣,台灣常常有相關出版品,從各個角度,帶領大家探索這個奇妙城市。就像《好設計,讓地方重燃元氣》便把地方海報的特色呈現出來,算是間接成了創意人最需參考的工具書,因為海報其實就是個簡易的媒介,卻能讓人從小地方看到大創意。《日本好食力》則是一位香港人追遍了日本有故事的米其林餐廳,上山下海跟主廚從基本的選材、料理製作一直到待人處事的道理,他都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去接受和學習,算是本由外地人深入撰寫的特別讀物。

▲策展人方序中(左)和主講人吳東龍(右)擁有絕佳默契,在書沙龍進行中有說有笑,氣氛相當輕鬆

而相對台灣來說,日本最有趣的,不只是你隨處能看到的便利設計,各樣特殊的雜誌、書刊,更是值得挖掘。《Hanako》、《Hanako For Men》就是分別專用女性、男性角度來寫的旅遊雜誌,以各樣主題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在台灣這真少有。《LEON》就更有趣了。每個月都會以一位義大利大叔做為封面來介紹各樣不同主題,包括旅遊、料理、服裝等,展現不同風情。而《OZ Magazine》更是創下了一個「不可能」的創舉,每期以一位日本名模KIKI做為封面來介紹食衣住行;這種有趣的方式,讓早已是「設計行家」的方序中說:「這樣的方式,彷彿是在跟著這個人一起成長,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可以藉由他的照片,感受到時間的推演;我們一起長大。」

而日本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它有挖也挖不完的主題。光是咖啡、溫泉、或者光是電車就可以做個好幾次專刊,是啊,它就真是個那麼有內涵的國家,讓人認識了之後,還直嚷著:不夠!不夠!

談到日本空間,那就更是神奇了。譬如森岡書店的「一室一冊」就以「每周只賣一本書」出名,許多人乍聽,可能會以為這樣的方式十分呆版,但它的存在,卻解決了讀者走進書店時眼花撩亂的窘境。也不僅僅是「賣書」這麼簡單,從某本特定的書,延伸出了畫展、講座或分享會,整個書店的氛圍讓人誤以為踏進了藝廊;簡單來說,就是用另類方式讓書籍更被人接受,融進人們生活。

再從Muji books、蔦屋家電等空間,更體現了日本人對生活、對書的堅持跟嚮往。書,從此不再只是個興趣或是閒暇時間才拾起的物品了。透過設計延伸出來的生活變得十分有趣,怎麼挖深都還嫌探究得不夠,這也難怪,難怪東京總是人們的嚮往,再久都還是你與我的夢想。


(以上圖片由Fanily粉絲玩樂提供)

#讀上癮 #閱讀上癮 #閱樂書沙龍 #吳東龍 #設計 #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