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胖胖」齊柏林飛天空拍歷險記

看見台灣!「胖胖」齊柏林飛天空拍歷險記

▲《看見台灣》在影片中呈現大船奮力划經墾丁海岸的過程,最近才收到一位蘭嶼青年寄來一張當時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划船的畫面,為當時拍攝過程留下唯一的珍貴紀錄。


文/李安君

電影《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說,欣賞電影的觀眾多半覺得畫面「平穩」是正常的,很少人能理解許多畫面其實得來不易。「有幾位飛行員平常說笑、聊天、溝通都叫我『胖胖』或『大個兒』,有一次急到突然喊我:齊先生齊先生,不要拍了不要拍了……!」

那一次拍攝的是黑面琵鷺,東北季風超強,強到機頭都被壓到朝下墜,「但我專心埋首於遮光罩的螢幕中,感受不到飛行的困難,就在沈醉於拍攝時,飛行員說他要『脫離』……。」脫離到一個臨界點飛行員才告訴我:「胖胖啊,我剛剛根本沒辦法控制飛機耶。」

黑面琵鷺飛起來的畫面很漂亮且難拍,事後齊柏林告訴剪接師「這畫面一定要用」,剪接師回:「為什麼要用,明明就還好哩……剪接師不知道那可是搏命來的,很多畫面都嘛『還好』,通常只有上機參與工作的人才知道那些畫面多難得。

那天助理也跟著齊柏林飛上天,吐著下機。「我知道她內心很煎熬,天氣不好時,飛機上下起伏大,助理還是得硬上;天氣好時,飛行員高興地轉,她也很痛苦,一直是處在暈機狀態。」

齊柏林指指辦公室一個女生說:「她就是助理。」有一天,她暈到吐了,手拿一包穢物說:「齊大哥,這包…怎麼辦?」他打趣說,真的很噁心。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暈機,早年我是空拍照片,不管飛機怎麼晃,都不敢有感覺,通常到了地面,卸下工作才覺得暈,後來空拍影片,因為拍攝方式不同,一開始都是暈著下機,但幾次之後,習慣了,也就好多了。」

在空中拍照,「時間」最貴,所以要抓緊拍攝時機;齊柏林說,他在空中很忙,一個人要拍要對講又要看外面,有時飛行員判斷說:「齊兄,不行不行!」齊認為還行,就用哄的:「哇,太棒了,再飛一次,再低一點,再貼一點……。」

齊柏林笑說,拍照和拍影片是完全不一樣的。拍照要有全景,要飛高飛遠,但拍影片卻往往要貼近拍攝物,但飛太近的話,上層的風遇到阻礙,風會往下跑,所以飛行員都要測試,「我們通常是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會做些嘗試,讓影片的視覺張力更讚。」

齊柏林說,空拍照片時,機門要拆掉,保護措施做好,人坐在機艙地板,身體伸出去,手拿相機拍照,風呼呼地吹,感覺像是越戰時打仗的英雄。

「空拍影片完全不一樣,攝影機是架設在機艙外,機艙內有個9吋大的螢幕,我穩穩坐好,把臉埋在遮光罩中,隨時掌握地景、情況,與飛行員溝通,並盡可能穩定地控制鏡頭,拍攝最佳畫面。」

*
▲ 空拍影片時,機內的導演跟牛仔一樣,也「很忙」….

22年的空拍過程中,的確有幾次驚險瞬間,有一次拍攝結束,正駕駛累了,把飛行任務交給副駕駛,當時突然遇到一個上升的氣流,飛機幾乎呈垂直狀態飛行,直昇機上的所有人都在啊啊啊尖叫,正駕駛趕緊接手,才漸漸把飛行狀況擺平。還有一次是在大霸尖山,本來平穩地飛,突然,向下墜落,感覺樹梢在眼前了……幸好一切的一切,都平安度過。

值得一提的是,《看見台灣》中有很多畫面都有標示地名,包括:大霸尖山、大尖山、老梅石槽、清水斷崖、墾丁南灣等。但有好幾個地方只有畫面,沒有地名,「揭露一些畫面,就只是痛惜土地的直覺反應,並沒有想太多,但很多人善意提醒我,不要標示地點,因為人家也要生存。」

「除了拍地景和環境,我也喜歡拍人與土地自然互動的畫面,但直昇機運轉的聲音很大,漁民、農夫、爬山的人……一聽到、看到直昇機,都會好奇抬頭揮手, 所以很少能拍到埋首工作的人,後來我把類似的畫面剪接在一起,成為影片中一小段,有人覺得『揮手』太矯情,但其實那些都是當時真實的反應。

齊柏林說,「空中攝影」是需要傳承的,他走進這個行業,拍攝《看見台灣》,完全沒有例子可以遵循,一路走到現在,全是「問出來」的,他很希望可以把經驗傳給有熱愛空拍的年輕人。

「曾有一位台藝大的男生來應徵助理,問他怕高怕飛嗎?他說:喂,我傘兵耶,當然不怕。學了一陣子之後,年輕人說想學飛行,決定離開,我好難過,但他的夢想是飛行,也沒辦法勉強。後來又有一個台大的男生毛遂自荐說要學空拍,我希望與他有長期合作的關係,對方一聽到『長期合作』,猶豫了,沒信心了,也不來了。」

1964年生的齊柏林笑說,他老了,但總還是有那麼一點不服老,「我可以再拍十年,但我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況……畢竟也有個年紀了,所以很希望培養專業的年輕人空拍者。」

#看見台灣 #齊柏林 #空拍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