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改造「國民劣根性」的中國小說家─魯迅

用文學改造「國民劣根性」的中國小說家─魯迅


▲魯迅 (1930)

文/tio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20世代中國重要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與教育家。他出身於封建家庭,1902年2月赴日本留學,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現代醫學。一年後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國民劣根性」

*
▲1918年5月15日。魯迅在《新青年》4卷5號上所發表的《狂人日記》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以小說創作起家。1911年第一篇小說《懷舊》問世,1918年以「魯迅」筆名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其後到1926年間,魯迅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論文集《》、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等專集。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
▲陶元慶設計的《彷徨》封面

 

魯迅前期的小說注重細節描寫,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的思想與生活的艱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
▲魯迅 (1936)

魯迅說他寫作的目的:一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他們的不圓滿。

*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鲁迅足印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魯迅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性格、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

*
▲魯迅先生之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書店‧影像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