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麻醉風暴》《一把青》後 質感劇如何突圍?

【轉載】《麻醉風暴》《一把青》後 質感劇如何突圍?

本文轉載自:【娛樂重擊產業系列報導】(戲劇篇)/《麻醉風暴》《一把青》後 質感劇如何突圍?

文/王思涵

2015 年,「質感類型劇」、「視頻平台」與「潛在收視社群」的匯合,形成台劇轉身的契機;但中國影視強大的磁吸效應,正改變台灣在全球影視工業體系的位置,台灣影視人才只能回頭走「代工」路嗎?

回顧 2015 年,台灣電視劇市場除了固有勢力本土劇與偶像劇,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當屬「質感類型劇」的出線,包括客家電視台的《出境事務所》、公共電視台的《麻醉風暴》、《一把青》與《燦爛時光》等,已播畢的前兩者不僅是金鐘大贏家,在視頻平台與網路社群,也創造少見的高觀看次數與討論度。

以《麻醉風暴》來說,因迷你劇只有六集,過往有線台合作意願較低。四月在公視 HD 先行首播,並將版權販售給影音平台 LINE TV ,免費隨選播映。該劇以台灣醫療現場的困境為題材,又是難得考究及製作到位的職人類型台劇,上映後,口碑持續發酵, LINE TV 首集預告點閱人次超過 12 萬,LINE 粉絲數超過 3000 。雖無法跟主打年輕族群的偶像劇點閱率動輒 20 萬起跳相比,但在 LINE TV上,並不亞於一些 ON 檔的大勢韓劇。

▲《出境事務所》播出時在網路掀起討論度。

另一部公視年底上映的華語旗艦大戲《一把青》,公視頻道、公視 HD 台與 LINE TV 同步首播,首集收視率高達 0.8 ,第二集 0.82 ,居當日各台戲劇之冠,創下公視開台以來單一連續劇播出首集最高收視紀錄。在 LINE TV 上,《一把青》首集點閱次數也超過 9 萬;臉書粉絲人數不到 3 萬,但平均每則貼文超過 6、700 個讚,回應度高;若查看批踢踢台劇版,每回 LIVE 討論文也是紅爆(推文過百),完全比照偶像劇的熱度。

網路口碑高 發酵新商業指標  

台灣的「質感類型劇」並不是去年才出現。過去公共媒體如公視與客家台,長期鼓勵多元創作,包括學生劇展、人生劇展與文學改編大戲等,讓有心的創作者,在偶像劇與本土戲的電視圈得以發揮。只是,過去公視支持的案子,可能礙於預算,或受限實驗性格,有時口碑好,卻難免曲高和寡,無法擴展品牌勢力,甚至累積產業基礎。而一般電視台不乏創新嘗試,繼三立之後, TVBS 與東森等有線台近來也積極回歸自製戲劇,但整體仍難脫商業電視台的包袱。

▲公視的《一把青》創下開台以來單一連續劇播出首集最高收視紀錄。

然而, 2015 年,情況不同了。過去一向被收視率左右生死的台灣電視劇市場,明確出現幾個新的商業指標,包括只增不減的 OTT 版權銷售、延伸效益與內容合作等。「早期有線台賣電視劇,無線台、 IPTV 、 Mobile 或 OTT 通常會有一個總買家低價買走,但東森這次幾部自製戲劇,光台灣 OTT 就以非獨家的方式切出四、五個權利賣出,大家反應熱烈,而且費用比原先預估好非常多。我們發現,台灣這塊真的成熟了;版權的價格是由通路營收反推,當版權費可以往上增加這麼多,意味量已經大到廠商願意支付」,東森自製戲劇中心總監劉慧婕觀察。

而「質感類型劇」、「視頻平台」的成熟與「潛在收視社群」的匯合,在這一年形成台劇轉身的契機,幾個趨勢值得注意。

一、電視劇進入長尾時代,小眾其實不小

▲《麻醉風暴》探討台灣醫療現場困境。

網路時代競逐眼球注意力,內容工作者的苦處在於,經營者多認為訊息愈輕薄短小、愈有話題性,愈能創造高點閱率。但就影視產業而言, OTT 平台愈普及,觀眾選擇愈多,隨之而來的煩惱是,好片太多,看不完;反而題材不夠新奇、內容不夠深刻、製作不夠精良的片,很快被淘汰。

《麻醉風暴》的出線,某種程度反應台灣觀眾對「不一樣」台劇的渴求。借用韓國知名綜藝 PD 羅暎錫的話,資訊管道發達,現在的觀眾都比製作單位聰明,當《麻醉風暴》能夠真實展現台灣醫療現場層層的權力關係與張力;當《出境事務所》能夠就禮儀師的職業複雜與生命思考;當《一把青》能夠呈現空軍的死生契闊以及時代的無奈,潛在多時的觀眾自然願意埋單,過往所謂非愛情片的小眾題材,便具有無限潛力。

《麻醉風暴》打響口碑後,台視與 TVBS 歡樂台也在偶像劇時段播映;製作單位瀚草影視不但接到中國影視公司對於醫療劇拍攝的詢問,也決定與公視攜手拍攝續集,比照國外影集模式,讓好的職人類型劇品牌可以持續發燒。除了職人與歷史類型劇,過去冷門的題材,也受到重視。民視近來就逆向操作,在周日晚上 10 點的偶像劇時段,推出新住民故事的《新娘嫁到》。

▲《新娘嫁到》一劇探討新住民媳婦如何融入台灣生活的議題。

只不過,想在長尾市場找到自己的市場利基,也有一些條件,在台灣,掌握類型與善用網路思維行銷可能是兩大重點。

瀚草影視的製片曾瀚賢接受《共誌》專訪時,便明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要在台灣把「類型」實踐出來,「簡單地說,我們要找出一個模式,能夠拍出臺灣民眾關心的社會重要議題,又讓觀眾們覺得好看」。

行銷方面,公視在現任董事會上任後,顯得更積極靈活。總經理丘岳笑說,公視一直擁有好內容,只是需要拓展新行銷模式,現在每組人馬都有自己要達到的 KPI ,近來才有搶先在網路首播、免費播映等突破。《麻醉風暴》如前所述也因此打進年輕人市場,為的就是建立網路口碑,為內容創造更多影響力與被看見的機會。

二、熟齡觀影群x深度置入

▲《我可能不會愛你》(左圖)與《16個夏天》都把目標觀眾群鎖定在輕熟都會女性。

台劇光譜長期兩極化,一塊是主打高齡的本土劇,一塊是主打年輕族群的偶像劇。其中,台灣純愛偶像劇一度在 2000 年後席捲亞洲,至今仍被視為最賺錢的類型公式。但隨著韓劇、陸劇與泰劇等風行,以及台灣電視產業內部的問題,台灣偶像劇已無過去風光。 2011 年《我可能不會愛你》與 2014 年《16個夏天》熱播,電視台才發現,原來台灣追劇市場有一大群觀眾一直沒被滿足,她們是邁入熟齡的女性。觀察 TVBS 與東森前兩年相繼重返原創戲劇市場所推出的作品,都以此族群為目標。

劉慧婕表示,從商業角度來看,東森戲劇台在跨入自製戲劇錢,原來鎖定的觀眾就是 25 到 44 歲的都會女性,這族群有兩大特性,一是收看戲劇的主力,二是廣告商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劉慧婕以聯合互動 2014 年跨入戲劇市場的《徵婚啟事》為例,她認為該劇收視雖不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那樣亮眼,但舊瓶新裝,製作精良,讓傳統電視人看到新媒成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徵婚啟事》與台新銀行的合作置入,展現廣告商對此類題材的高度肯定。(男性熟齡市場則是目前尚未開發的族群。)

政府近年鬆綁冠名與置入,或有助電視台開發此塊族群的商業可能性。觀眾不僅期待成熟的內容,商業廣告也要進化。近來電視圈常講無痕置入、融入置入,以《我的30定律》為例,從劇名開始到內容製作(劇名即置入贊助商保險經紀公司「錠嵂」),盡量降低違和感。劉慧婕認為,過去談置入,業主經常以秒計算,愈明顯講它的功效與用法愈好,但所謂高明的置入是讓觀眾接受,持續溝通,業主愈來越能接受,「好置入吸睛,壞置入擾民」,只要劇情好看,畫面美,便不構成問題。

▲夏于喬(左)在《我的30定律》飾演保險代理人。


三、視頻平台x創新實驗劇型

傳統電視台因考慮收視習慣和口碑需要時間累積,才能進一步估算商業效益,一般策畫的連續劇至少約 20 集,投資成本與製作規模多得跟著傳統製作公司及電視台框架走,較難在劇型上突破與創新,更別說讓年輕有創意的人才獨立執行。韓國三大電視台之一的 MBC ,有感無線台的創新影響力不如以往,特別舉辦電視劇慶典,讓年輕導演、編劇與新人演員合作實驗性獨幕劇(短篇電視劇),製作成本卻不低,力求電影般的質感呈現。

去年末在華語區也引起相當大話題的《噗通噗通 LOVE 》,講述面臨高考、事事不順的高中女生穿越回到世宗大王時代,重新找回勇氣的故事。劇情說多荒謬就有多荒謬,但年輕女編導以非常溫暖的愛情線來鋪陳成長,打動許多徬徨學子和上班族的少女心,播映兩周,登上收視熱搜雙榜第一。

▲MBC的獨幕劇找來當紅男團Beast的尹斗俊(左)擔綱男主角。

MBC 獨幕劇跟一般邊拍邊播的韓劇不同, 100% 事前製作完畢,因找來男團BEAST隊長尹斗俊,製作初期已炒熱話題。播映方式也因應年輕族群的行動瀏覽方式,網路每日播放約 15 分鐘,連放 5 集,電視則一周播放一集,共兩集,目前累積點閱人次已超過 600 萬人次,並獲得 2015 年第 20 屆亞洲 TV 大獎的獨幕劇部門最優秀大賞。更重要的是,該劇相關配樂、周邊等話題持續延燒,相信對 MBC 未來製作企劃有一定影響。

事實上,內容品牌不僅擁有「 IP 」版權銷售、商業合作等效益,也成為影音平台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建立品牌、凝聚使用粉絲最好的方式。 Netflix 去年進軍日本後,即與富士電視台合作推出《雙層公寓》( Terrace House )和《內衣白領風雲》( Atelier )兩部原創影集,並跟知名製作公司吉本興業聯手將芥川獎得獎作品、日本搞笑藝人又吉直樹的暢銷小說《花火》改編成影集。 

台灣近年包括聯合互動與東森等各家媒體、電視台紛紛成立新媒體單位,文化部更於去年首度辦理「補助製作行動寬頻影音節目徵選」。 LINE TV 繼試映運期間推出首部網路劇《迷徒 CLAIRE 》,去年底又推出《同樂會》,找來六位人氣小生演出不同主題的故事,企劃更顯成熟。

▲《迷徒 CLAIRE 》為LINE TV推出的首部網路劇。

對過去沒有電視台資源,或題材創意受限於電視台商業機制的影視製作團隊來說,影音平台的自製內容需求,無疑是很好的機會。目前市場最發達的中國, 2015 年上線的網路劇達 257 部,已經超過傳統電視劇;根據網路媒體《心創 採編》報導,網路劇 Top 10 榜單上,有 8 部是傳統影視公司出品。去年由山影和正午陽光打造的懸疑劇《他來了,請閉眼》在搜狐影音和東方衛視同步播出,從轉型網劇到網台聯動,在中國一劇兩星和題材限制的壁壘中找到生路。


轉身契機露曙光 製作環境扯後腿

多元的影視平台為台灣自製戲劇帶來契機,台劇轉身的難題,卻是積弱不振的影視製作環境。展望 2016 ,台劇能否再往前走,端看政府與業界能否正視眾多「老問題」,首要是 NCC 、公視法修法與預算,以及文化部總體戰略,「台灣究竟還要不要影視產業?政府想清楚。要就拿出魄力,不要碰到預算便手軟,這個要照顧,那個也不能放棄,結果整體要救不救的,沒有時間了。」一位資深電視人疾言。

翻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104 年度補助製作高畫質電視節目徵選案」補助名單,總補助金額超過 1.7 億,連續劇 17 件節目案獲得補助,經費卻比往年銳減(2015 年,台灣自製戲劇達 92 部,較前年 107 部也略減。);而高畫質旗艦型連續劇製作補助案,分別給《植劇場》、《CSIC鑑識英雄》及《雙城故事》。《聯合報》資深影視記者楊起鳳發表評論認為,補助金額看似幫助很大,但發放方式應該調整,「以目前台灣製作環境而言,製作單位想拍好這樣的題材,必須多花兩倍到三倍的製作費才能完成。文化部不能只以金錢補助,應該提出更好的配套措施,如:全部輔導金挹注一部大戲,或協助找好播出商業平台及輔導海外市場賣阜,或許唯有如此,這些真正屬於台灣的『台灣好戲』才能走出去。」

▲104年度高畫質旗艦型連續劇製作補助名單

而文化部「 104 年電視戲劇節目海外公開播送獎勵案」,又是一場讓大家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的美意。公布結果,戲劇前三名從缺,第四、五、六名分別為三立《小資女孩向前衝》、八大《我可能不會愛你》、夢田文創《醉後決定愛上你》,各可獲得 250 萬、 200 萬及 150 萬獎勵獎金。不是說三、四年前的台劇成功行銷海外不應嘉獎,但如此後知後覺又可有可無的補助政策,除了犒賞還有什麼前瞻意義?但在政府的獎勵補助政策中,此類邏輯經常比比皆是。

業界目前打帶跑的製播模式到底能撐多久、走多遠也是大問題。過去包括三立等電視台都曾表示將斥資上億催生台灣影視園區,讓拍戲題材能更多元化、更精緻,還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帶動影視觀光產業,直至今日仍不見蹤影。

▲104年度電視戲劇節目海外公開播送獎勵案得獎名單

《一把青》口碑收視雙成功,讓公視計劃未來每一到兩年推出重量級的時代大戲。無奈的是,導演曹瑞原資金籌措如何不易,在台灣影視圈已見怪不怪,究其根本,除了相關商業機制尚未建立;每拍一次歷史劇或時代劇都要從頭開始,也是墊高成本的原因。公視總經理丘岳呼籲,電影《賽德克巴萊》到《一把青》,美術場景無法保留與累積,已帶來深刻教訓,影視製片廠的建置刻不容緩,尤其台灣歷史複雜,可著墨、動人的故事題材多,別處難以取代,台灣又有民主自由的利基,歷史類型應該可以成為台劇轉型的一大方向,如囿於彆腳的製作環境,實在可惜。

此外,台劇常常邊播邊拍,劇本或置入的掉漆令人傻眼,依台劇版鄉民的說法,就是「一手好牌打到爛」,再再消耗大家對台劇的信心。商業電視台在新媒體時代,一方面要維持獲利效益,一方面要調整轉型,確實不容易,但如果無法站定製作品質,一次一次拉升,短線打久了,回頭益難。

未來幾年,台灣電視台勢必面臨整併的命運,好壞還難預料,而台灣至今還沒開展出成熟的本土視頻平台也令人憂心。不過,去年東森在經營權易主前後所展現擴張與轉型華語圈新媒的野心,值得關注。東森去年成立的自製戲劇中心在東森電視的組織架構內已是利潤單位,獨立在各頻道之外。經營內容品牌,絕對是傳統電視平台及視頻平台的趨勢,也意味著將有愈來愈多對岸或全球資金的進入。

▲東森去年成立自製戲劇中心,接連推出《必娶女人》等作品。


僅靠成本控管 能否抵擋外來強敵

台灣影視製作環境的內憂紛擾,外患也比想像中複雜。中國影視市場挾著強大資金以及舞台,大量吸走台灣培養多年、幕前幕後人才,也改變台灣在全球影視工業體系的位置,台灣影視人才似乎回頭走了「代工」路。

劉慧婕提到,台灣電視產業目前還有的優勢包括「成本控管」。中國網路劇一集 60 分鐘的製作成本高達 800 萬人民幣,像個篩子,但洞很大;相比之下,台灣經驗豐富,成本控管相對精實,錢拿到台灣來,一分錢不只換到一分質感,而是 1.5 倍。這一方面可以視作機會,另一方面讓年輕影視人的處境更艱難。

一位分別有中、美工作經驗、不願具名的年輕製片表示,越來越多中國、香港、中韓合拍及好萊塢團隊,特地來找台灣合作,主要考量是第一線工作人員整體素質高,該有的場地都有,配合度好,成本又比其他地方便宜。對台灣影視人來說,好處是可以從中累積經驗,接觸國際最新的拍攝技術,只不過,如要養自己的創作與團隊,可能得花上更長時間(因為要先打工賺錢),更別說有時還會遇到無良業主。

公視節目部經理丁曉菁接受香港《端傳媒》訪問時,也憂心提到:「台灣現在的狀態是,我們越來越往中國市場產業的下游走,去中國打工,而不是去賣你的原創智慧財產。」

當台灣在創意內容產業扮演的角色往下游走,影響力也漸漸減弱。劉慧婕過去因電視台購片經常出席影視節等場合,感嘆尤深,「台灣曾經輝煌,金馬獎是華人影視圈的代表,參加很多影視節,國外同齡業者會說,我以前看你們的《包青天》長大,到五、六年前,論壇還偶有台灣範例,但漸漸的,聲音越來越小,曾幾何時,台劇已經變成大家的回憶」?

韓國砸重金創新內容 反攻中國磁吸效應

面對中國磁吸效應,韓國積極介入,做法卻跟台灣不同。三大電視台與近來愈來愈活躍的有線電視,都先在內容創新下功夫,不管韓綜或韓劇,積極投資新節目,從各種管道培養與尋找新 IP ,再再引發中國搶買版權的熱潮;又因中國也想提升自己的影視產業,通常不只買播映版權,還有重製版權,過程加深兩方人才交流,也讓韓方開啟新項目時,有中國這個確定的海外市場,抬高資金成本與製作格局。

▲金鐘編劇徐譽庭(左圖)的小說被日本相中,改編成電視劇並由小出惠介演出。

相較之下,台灣近年可大力外銷甚至作為亞洲先驅的案例卻越來越少。去年金鐘編劇徐譽庭的《馬子們》銷售到日本,先改編為漫畫,又改編為日劇,只能說是單打獨鬥的少數個案。而知名電視製作人蘇麗媚,離開三立後創建夢田文創,希望找出具有台灣文化底蘊與特殊性的故事元素、創作人,進一步跨界整合,但耕耘最需要時間。

台劇的風光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不管是政府,影視產業的高層與金主,還有第一線的製作團隊,唯有正視真相,像《麻醉風暴》年輕有為的團隊瀚草影視,重新審視自己的初衷以及所處條件,才有突破的希望。

#LineTV #MBC #Netflix #TVBS #一把青#三立#公視#出境事務所#徐譽庭#新娘嫁到#東森

#金鐘獎#韓劇#麻醉風暴#必娶女人#公視